是谁搞垮了京戏?!

“是人,就要听戏!什么猪啊,狗啊,它们就不听戏,因为它们是畜生。俺们京戏从来就没像现在这么红过!你们算是赶上啦!”电影《霸王别姬》的这段台词就是反映了二十世纪初期京剧的火热程度。之后它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大剧种。北京、上海一南一北两大城市,成了京剧流传的两大中心。到了30年代,京剧传遍了全国。京剧演员的足迹甚至越过了国境线:在北面,京剧曾经到过前苏联的境内;东面到过日本;南面到过新加坡、马来西亚。三四十年代,京剧就有了国剧的称号。梅兰芳先生的表演特点,被归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中。不得不说这是咱民族的骄傲。
  那么为什么京戏走了两百年,在今天就嘎然休止了呢?看过黄安的《谁搞垮了演艺界》的朋友,可以用这个思考方式来审视这个现象。
  首先,遏制了京戏发展的是对京戏的政策。过去的戏班子是私有制的,不归文化部门管。走南闯北就是为了赚钱。但政府打破了私有制,运用了公私合营的模式。当时除了梅兰芳剧团没被合营外,其他大戏班均未逃过公私合营的命运。当时的局面相当混乱,比如理发的和磨刀的公私合营了,一些唱戏的艺人合营到了浴池,被迫放弃了演艺事业。
  1956年公私合营后,艺人收入是最大的问题。戏园子公私合营后,基本上断了高金聘请京剧名角的政策,改为京剧文艺团体演出,这样京剧名角的收入就大大降低了。一些给名角吊嗓、拉班的著名琴师也殃及池鱼,从社会的月收入上百块大洋降到了月收入50个大枚(折合几块钱)。同工同酬,大大地降低了京戏从业人员的创作热情和敬业态度。
  对传统的京戏进行大开刀是在1963年,让全国人民观看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已经远远不能够达到革命需要了。当时的戏剧界和文艺界于1963年下半年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一场大讨论,全国各地掀起了一个大规模编演现代戏的高潮。在这个高潮中,中国京剧院根据沪剧《红灯记》编演了京剧《红灯记》;北京京剧团根据沪剧《芦荡火种》编演了《沙家浜》;山东京剧团创作演出了《奇袭白虎团》;上海京剧院排演了《智取威虎山》和《海港》;中国芭蕾舞剧团则根据同名电影改编演出了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第一炮打响的是《智取威虎山》,当时造成了全国轰动。
  但由于全国“革命”的风起云涌,样板戏的题材不得不随着瞬息万变的革命形势而改变。很多样板戏还没排完,就被“革命旗手”江青给枪毙了,样板戏《红岩》就是这个结局。所以导致了文革十年“八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的局面。
  就这样,一个讲究唱念做打、良辰美景、无歌不舞、忠孝节义、追求意境,甚至完美到连行头要用金丝缝制的传统京戏,被“三突出”、“高大全”、假大空的正面形象,一个个泥胎木雕似地昂头腆胸,浑身补丁衣服,浓眉大眼、怒瞪圆睛,声音时刻正气凛然的苦大仇深形象的现代革命京戏攻击得体无完肤!
  文革后的京戏事业,真可谓百废待兴。但剧团演员断代严重,缺乏创作经费,演员的生活也都难以得到保证。看过电视剧《青衣》的观众都能看得出现在京剧捉襟见肘的窘相。京剧演员都纷纷演电视剧、下海、唱歌去了......
  创作很成问题,原来创作传统京戏的大师都早已作古,剩下来的都是创作过“革命样板戏”的,京剧还要改革,那么这批人坐在一起,也不管观众愿不愿意,就搞出来个“现代历史新编剧”。传统的京剧行头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话剧的演出服、交响乐团的伴奏和隐藏在演出服内的迷你麦克风。华丽而又傻实在的舞台背景让你觉得看的是话剧。
  京剧完了!老祖宗传下来的戏曲文化,最后终于演变成为穿着西服、旗袍在春节晚会上限唱几分钟的一门凑数艺术!
  京戏,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在清朝没亡,民国没亡,一路踉踉跄跄地走到了今天,算是亡了!悲壮的京戏,就像是无可奈何拔出霸王宝剑的虞姬。此时,老饕的耳边不由又响起了梅老板扮演虞姬的千古绝唱:“汉兵已入境,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