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至重则无路(原创)
   如果说,中国戏曲承载的文化元素足以涵盖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并不为过的话。
  那么今天,我们了解了诸多戏曲知识,戏曲理论以及它背后厚重的文化之后,是否还有最初看戏的那份模糊的欣喜和纯粹的快乐呢。
  还记得第一次看戏的情景吗?或被爸爸妈妈牵着小手,露出一脸的茫然与惊叹。或路途中的无意一瞥,便摄人心魄。或几个小伙伴就着锣鼓的喧嚣将一串糖葫芦嚼得惊天动地......
 在流行文化盛行的今天,不曾承认戏曲的尴尬境地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戏曲是不是应该承担如此之重的, 所谓历史的,文化的涵义。我看未必。
  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刨除戏曲的所有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因为任何一种娱乐方式是建立在既定的经济政治基础之上的,有其自身的规则和规律。若是我们将研究戏曲本身的理论和内涵去覆盖到看戏的过程中的话,无疑是每一个欣赏者都不愿意的。那样我们就不会享受到戏曲本身固有的质朴自然之美,反而会影响到我们享受美的心情和本能。
 尽管黑格尔说过“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但一直以来就拥有一批朝九晚五的受众群的中国戏曲来说,还不能将戏曲的理念和感性思维应用到自如恰当。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戏曲理论研究者。但是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元素供给着戏曲需要的营养,却越来越少的人走进剧场平心静气的看一场戏,真不知道是中国戏迷的福还是祸。若是偏执的研究理论而让人丧失了审美的能力,岂不是得不偿失。
  从戏曲的价值功能来看,它属于一项娱乐消遣的方式。起码中国戏曲是这样。中国戏曲是产生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之上的。最初的观众,是那些朝九晚五的耕作者。这样的一个环境和受众类型就决定了戏曲在内容上的通俗性,也可以说是民俗性。由于各地的地理条件,风俗,语言特点不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戏。在这个意义上说,一定地域内的居民和该地的地方戏之间有某种必然的联系。这些观众可能说不出他们经常看的戏曲剧目是什么结构,有什么宗教或者哲学意义,但是他们却可以自由的徜徉其中,就像躺在自家的炕头上一样舒服.
 若是一场悲剧演完了,有人流泪.
 若是一场喜剧演完了,大家在笑.
 夫复何求?
“水至清则无鱼”戏曲亦然 。
(编辑:小默)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