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
中国戏曲到底能否承担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呢?答案是否定的,也是肯定的。戏曲当然不是涵盖中华民族五千年所有智慧的结晶,但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让中国戏曲走到今天,是中华民族的劳动和智慧让中国戏曲走到今天,如此,它已经承担了历史之重,智慧之重。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小时候的我们单纯而稚气,根本不了解戏曲的意义在哪里,那份纯粹的快乐也许是来自那串糖葫芦,又或是那来来往往的人群也未可知。因此没有了小时候模糊的欣喜和纯粹的快乐,并不是戏曲知识和戏曲理论的错,而是我们变得理性,变得成熟的原因。如果我们都是傻子,什么都不学,那么一串糖葫芦,一颗糖等等很多东西都可以带给我们纯粹的快乐,但是我们不是傻子,亦如我们不能再回到童年一样。虽然不是童年纯粹的快乐,但是我们依然有快乐,那是理解了艺术之美的快乐,那是理解了历史文化之厚重的欣喜。
在经济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戏曲确实受到了国人的“冷落”,但是戏曲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是无以取代的。经济体制的市场化,使得中国的文化也走向多元化,这是进步的体现,因为任何一种文化元素都有他的独特之处和发展因素,但是遭遇“尴尬”的中国戏曲仍然是“中国”戏曲,是我们最本土,最本真的东西,不是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吗?我坚信只有真正保持自己的“本真”东西,才有着不可抗拒的生命力。
艺术自由发展和保护艺术是不相冲突的。每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都需要被保护,不然他就会像恐龙一样销声匿迹,恐龙尚且有尸骨,而艺术形式不被总是就真正的回消失殆尽的,历史发展了几千年,世人不曾谋面的东西千万种也未可知。当然不是每一种艺术形式受了保护就一定能流传下来,当然这里的保护也不是保护大熊猫那样的保护。艺术当然需要自由发展,但艺术也需要保护,就像历史需要“文史官”一样,当然“文史官”是设立的,民间的“自由撰稿人”也功不可没。真是因为这样历史才能传承,不然我们是怎么发展而来的都不知道。
研究戏曲理论的本身并不是研究理论本身,只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传承。中国戏曲是产生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之上的,地方戏也是这样产生的,而且也没有因为舞台戏曲的产生而剥夺了地方戏的质朴之美,哼着小曲的人们依然存在。但经过艺术家们的研究和探讨之后搬上舞台的中国戏曲同样有着他独特的魅力,这也向世界展示中国戏曲和保护它的表现。舞台上的戏曲与田地里自哼自唱的戏曲只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它带给人们的享受与躺在炕头上哼小曲的舒服是同等的。躺在炕上的人们或许是说不出他们经常看的戏曲剧目是什么结构,有什么宗教或者哲学意义,但是那些研究戏曲的学者却能够让后人了解他躺在炕上哼的小曲是什么,这就是传承。
戏曲,在过去,或者对于普通的百姓只是一项娱乐消遣的活动方式,但在生活富足的今天,戏曲的功能,就远不止这个了,就像衣服一样,在原始社会,可能只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工具,但现在确是展示人们美的一方面,有时还是流行时尚的代表。戏曲已不再仅仅是人们娱乐消遣的工具了,他承载的东西很多,它应该多元化的存在,它展示自己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不是仅仅保持她最原始的美。
其实,社会远没有发展到偏执的研究理论而让人们丧失了审美的能力的时刻,至少你不是那样,我不是那样,我们身边的人都不是那样,而且中国戏曲也还没有发展到“至重”的地步,因此大可不必多虑。
至此,这些都已不是我们所争论的重点,地方戏、京剧也好,戏曲研究也罢,我想所有的中国人最不希望的就是他们消失殆尽,至少我是这样的。
(欢欢)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下一篇:京剧亮相奥斯卡颁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