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
“我呼吁有关方面为北京的河北梆子正名,把‘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更名为‘北京梆子剧团(院),把我所谓‘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的荣誉称号改为‘著名京梆子表演艺术家’,这是我从艺50年来的最大心愿。”在12月14日北京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年传统与当代戏曲发展”论坛上,一向人前如“开心果”般的刘玉玲出人意料地泪洒会场,向与会嘉宾倾诉了她所在的“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面临的尴尬处境。
刘玉玲说,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山陕梆子传入北京城及其周边地区,后来逐渐形成了以京津冀为代表的梆子剧种。新中国成立前,京津冀三地的梆子没有正式的统一称谓,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才被统称为“河北梆子”。如今,很多不了解这一剧种发展历史的人误认为河北梆子是河北省的地方戏或家乡戏,而把北京、天津的梆子艺术成就都归结于河北的梆子。更甚的是,1956年,北京市进行戏曲改革,有关领导一听“河北梆子”的名,就决定将北京的梆子剧团从京城迁往河北,后来在老艺术家李桂云,特别是彭真同志的过问和坚持下,北京的梆子剧团才得以留京。
“我1958年扎根北京学习梆子至今50年,却一直被大家称为‘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河北梆子皇后’。我们剧团一位女演员在北京某妇产医院分娩,医生看登记表上填写着‘河北梆子剧团’,就奇怪地问:‘我们医院床位那么紧张,你是河北的,怎么跑到北京来生孩子?’多年来,我们京梆子演员一直饱受‘河北’二字之累。” 刘玉玲尴尬地说。
令刘玉玲和同事费解的事还多着呢。2004年,法国巴黎举行红红火火的中国文化年,“北京文化周”亮相其间。刘玉玲说:“我曾接到赴法参加北京文化周演出的邀请,之后却突然没了下文。是啊!‘河北’梆子怎能去参加‘北京’文化周呢?要是在巴黎举行‘河北文化周’,我总能去参加了吧?不过,那更不可能了,因为我们属于北京。”
最近,河北梆子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玉玲被提名为传承人。听到消息后,刘玉玲深感无奈——最终还是“河北梆子”而非“京梆子”成了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面临梆子人才流失、后备力量匮乏的窘境,且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地位日渐式微。“只有去掉梆子前的‘河北’二字,为京梆子正名,才可能更好地振兴北京的梆子,使之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刘玉玲认为自己的建议绝非简单的关乎梆子名称的地域之争,而是着眼于这门艺术的未来。
“冠以‘河北’二字的梆子剧团很难融入北京文化,人们常把我们的河北梆子称为‘外来户’,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梆子在北京还怎能有自主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刘玉玲坚信,要振兴北京的梆子,首先必须为它正名。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上一篇:河北戏曲人才培养亟待扶持
下一篇:京津冀千名戏迷大联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