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派”越剧创始人——金采风

 

《盘夫索夫》中的“严兰贞”是金采风的经典舞台形象

 

金采风黄沙伉俪

  金采风,越剧旦角流派“金派”的创立者,吸收施银花、范瑞娟、傅全香等各家精华,自成一格,在《盘夫索夫》和《碧玉簪》中塑造的严兰贞和李秀英被冠上“活兰贞”、“神秀英”的名字。

 5月底,“越剧黄金”系列活动将在逸夫舞台举办:其中包括5月29日,明星版《盘夫索夫》;5月30日,艺海聚沙——黄沙导演艺术专场;5月31日,岁月留金——金采风越剧艺术专场。

 从“堂中饭”开始艺术生涯

 金采风从事越剧事业已经六十多年了,她从小就喜爱越剧,时常跟随祖母去看戏,甚至一个人偷偷溜进剧场,就在家对门的同乐戏院里,这个“小越剧迷”饱览了当时上海几乎所有越剧名角的拿手好戏。回到家里,就把大床当舞台,被单代水袖,经常学着唱起来、演起来。父亲去世后,家庭经济发生了困难,十五岁那年,她终于考进了雪声剧团越剧训练班,怀着诚挚之心盼望拜师学艺,可老师们为生活所迫,整日忙于应付排练,无法辅导她,训练班开了几次课就停掉了。二十多名学生相继离去,最后只剩下金采风等三人,留在剧团当了龙套演员,唯一的报酬是在日夜场之间吃一顿“堂中饭”:“当时,我也曾有过傍徨、动摇,但终因丢不下自己心爱的艺术而坚持了下来。”

 连琴师也入戏

 1949年,金采风参加了上海市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不久,又随团参加了华东戏曲研究院实验越剧团。这期间,她学会了《盘夫索夫》、《杨八姐盗刀》、《拾玉镯》、《碧玉簪》等一批剧目,六十年代初,又参加了彩色戏曲片《红楼梦》、《碧玉簪》的拍摄。

 作为被公认的“金派”越剧创始人,金采风自己谦虚地说:“流派不是创造出来的,是人们从我的表演中总结出来的。”为了学得一技之长,早年她除了跑好龙套外,一有机会就站台角听戏、学戏、偷戏,回家后再一一记到自己的小唱本上。随后的电台播唱,一个人唱两三个角色,为她在唱腔上的不断创新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先要把各个流派学像,然后才是发挥,听过的东西要记在脑子里,评剧、京剧都可能为拿捏人物制造灵感。”

 一位戏迷朋友收藏了一张金采风和陆锦花搭档演唱的《盘夫索夫》的78转粗纹唱片,他透露,“那个年代只能关上门窗在家偷偷听,之后我妈妈把唱片拿到单位广播室,请广播员放给大家听,那帮老阿姨们听得连呼过瘾,逼着广播员一遍遍滚动播放。金、陆的配合,天衣无缝唱做俱佳,连琴师也入戏了,拉得摇头晃脑。”

 情深意切“夫妻档”

 已故著名戏剧导演黄沙是金采风的爱人,久演不衰的《梁祝》、《西厢记》、《追鱼》、《碧玉簪》等经典剧目均出自他手。金采风与黄沙相濡以沫的家庭与艺术生活经历被许多人津津乐道。便利的“夫妻档”让两人有着非同寻常的默契。

 遇到琢磨不准的角色,金采风会先唱给丈夫听听,“因为夫妻关系近,也好提意见,(我唱得)高了低了,好听不好听,他都会帮我指出来”。黄沙的“鉴别”给了金采风莫大的帮助,默契的“夫妻档”也让她“更容易体会到不同的唱腔应该有的韵味和意味”。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