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
薛觉先和马师曾合影
1954年薛觉先回广州后出演的首部长剧——《闯王进京》中饰演李岩
薛觉先的《贵妃醉酒》扮相
薛觉先(右一)与梅兰芳(左一)、白驹荣合影
1956年10月30日晚上广州人民戏院舞台上的那一幕,恐怕是每一位粤剧界人士和爱好者都不禁唏嘘的场景:当晚,52岁的薛觉先演出《花染状元红》,演到第四场时,突然感到双脚麻痹,几乎跌倒,但他仍坚持演毕全剧并坐在椅子上向观众谢幕。散场后随即被送进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医治,发现是脑溢血,然而已经抢救不及。第二天,这位粤剧界一代宗师便离开了人世。而他的这最后一次演出,也就成了一次向粤剧艺术的终极致敬。
十八岁学戏一年成名
薛觉先1904年4月7日生于香港西营盘一个清贫之家,乳名“作梅”。父亲薛恩甫是前清秀才,原籍广东顺德龙江乡。五岁时,薛觉先进父亲的私塾读书,常随“大戏”(粤剧)迷的母亲到戏院观看“大戏”。回家之后就手舞足蹈地学演学唱,一来二去越来越入迷,成了没钱买票而到戏院“打戏钉”的小戏迷。不久后,他进入圣保罗英文书院就读。其间在香港基督教青年会白话剧团演出的《伤心人语》、《做人难》、《夜未央》等剧目中饰演童角,甚获好评。后来因为经济困难辍学,进入英商开办的绍昌皮革厂当工人。由于工余喜唱粤曲,在朋友的怂恿之下,他决心改行学戏。1921年,他从香港辞工到广州,找在粤剧戏班任二路小武的三姐夫新少华,由新少华介绍到其所在的环球乐班学艺,改艺名为薛觉先,并拜新少华为师。
与很多从小就进入戏班的同行不同,薛觉先入行时已经成年,然而他成名的速度却快得惊人。1922年的一天,19岁的薛觉先临时顶替别人演“天光戏”,扮一个小和尚,因为动作滑稽,引起了班主注意,以年薪三百元成为了“拉扯”(比级别最低的“手下”稍高一点的演员)。随后,他得到著名小武朱次伯的赏识,饰演书童随同出台,正印花旦新丁香耀也让他在《西施沼吴》中扮演西施的父亲。到了下半年,他就被人寿年班以年薪二千元,签订两年合同并从“拉扯”三级跳升为“三帮男丑”的优厚条件聘用。年底,他饰演西装戏《三伯爵》中的伯爵富有余,一举成名。此时距他正式学戏,还不到一年时间。
他半个世纪前
就倡导“以情带腔”
弟子陈小汉眼中的薛觉先
他半个世纪前就倡导“以情带腔”
出生在广东台山的一个三代粤剧世家,9岁便投身粤剧的被尊称为“B哥”的陈小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是‘万能老倌’,是一代一代文武生的风范,他的精神更对每个人都是教育。”
一杯清水就进了他的门。
1951年6月,陈小汉随剧团在新加坡“新世界”剧院演出时,正好遇见薛觉先也在另一家“快乐世界”剧院演出,“得到这个消息很激动,因为从青少年就崇拜他……”陈小汉笑言。由于家人与薛家的一些渊源,陈小汉在当年9月正式拜薛觉先为师,“也没有摆酒,一杯清水就进了他的门。”当时的陈小汉不过十三四岁,“薛派”的名剧名曲是听了不少,但是却未曾真正唱过。薛觉先教他的《陌路萧郎》也就成了他拜师后的“入行曲”。“薛觉先虽然是名动四方的‘大老倌’,但是非常随和、慈祥。教起戏来一丝一毫都不放过,非常细心。”薛觉先对陈小汉亲身指导大约有两个多月的时间。随后两人随各自的剧团分别返回香港,虽然同在一城,但回港后各有各的演出排期,之后见面也就不多。但短暂的面对面学习仍令陈小汉获益良多,“薛腔”为他后来首创的“B腔”奠定了基础。“没有他的东西也就没有我自己的腔”。
首提“程式”为“内容”服务
对于薛觉先的唱腔艺术,多年后陈小汉谈起仍旧激赏不已,他举例说,薛觉先独创了“长句二王”、“长句二流”、“长句滚花”等板式,普及提高了“反线中板”;他强调人物思想性,把剧中人物性格融入唱腔之中,是“以情带腔”的最先驱者。如《姑缘嫂劫》的“祭飞鸾后”,他出人意料地以“子喉腔”演唱整段“反线中板”:“思前事,委曲娥媚,惨过马嵬赐死,这都是孤一时之错,非是主意如此……”如果此曲唱“正线中板”,就会显得太硬朗而与人物当时的情绪相背离,但以子喉腔唱来,使人感到委婉柔畅,把糊涂郡主的思悔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先师在大半个世纪前就这样大胆突破,强调了‘程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艺术方向”。
梅兰芳、马连良都是他的好友
在陈小汉看来,薛觉先对粤剧进行的是“开创性的改革”:他推动净化舞台,“把不美的东西清出去”;他引入西洋音乐,让粤剧的表现手法有了更多可能;他改革了戏班编制,让粤剧行当更为分明;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他博采百家之长,在艺术方面直接推动了粤剧的发展,“他在戏剧圈中口碑很好,很能团结艺人,影响也不仅仅是在粤剧界,梅兰芳、马连良他们都是很好的朋友。”
薛觉先博采众家的探索方式和平和大气的待人接物,显然影响到了陈小汉的创作。在薛觉先之外,“B哥”还向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靓少佳、罗品超、音乐名家尹自重以及京剧名宿路凌云学习,最终修炼出自己以表演儒雅温文、潇洒大方、身段优美为特色,尤其以水袖功、扇子功、翎子功见长的“B腔”,“一个演员一生都要努力学习,向前辈,向同行,向各个剧种学习。待人要‘和谐’,要尊重音乐、剧作者,尊重同行,也要尊重对手。”不固步自封,无门户之间,少尊卑之心,这或许就是薛觉先在“艺德”方面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为新剧全国征联
觉先声剧团于1934年推出新剧《乔小姐三气周瑜》,戏中有夫妻联对的情节。薛觉先只拟了上联“乔女自然娇,深恶胭脂胶肖脸”,下联则通过报刊公开征集,要求应征者除了讲究平仄对仗之外,还要以周瑜的口吻应对,前五字为拆字,后五字要同一偏旁。征联启事登出后反应热烈,很快受到全国一千多封应征信,联文两千多条。最终“止戈才是武,何劳铜铁铸镖锋”入选。在粤剧剧坛上,这次宣传推广活动因其极富文化味道而传颂一时。
拜徒为师复记忆
抗日战争期间,薛觉先、唐雪卿夫妇率团在内地大后方辗转演出,颠沛流离,薛觉先的健康受到严重损害。战后回到广州和香港,又受到恶势力的敲诈勒索和个别同行的排挤中伤。薛觉先精神大受刺激,渐致身体孱弱,严重失忆,演出失态。不少首唱本的唱词、道白竟忘个一干二净。为了换回薛觉先的记忆,唐雪卿请来薛氏传人和老搭档登门教薛觉先做戏,由他们模仿薛觉先的唱腔、形体、身段、表情示演薛觉先的首本戏。经过反复演示,薛觉先竟然逐步恢复记忆,找回当年在舞台上的感觉。戏迷雀跃,奔走相告,成为戏坛佳话。
大破大立首创粤剧电影
香港一月观影人数超10万
粤剧电影成香港公映首部粤语有声片
1929年下半年,薛觉先自己组织了觉先声剧团,直至1941年年底香港沦陷于日本侵略军,他大部分时间一直在其中参加演出和从事艺术革新的活动。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薛觉先和马师曾两位粤剧大师展开了友好的艺术竞争,“几令社会人士口有道,道薛马;耳有听,听薛马”,缔造了粤剧史上传为佳话的“薛马争雄”的黄金时代。
薛觉先的弟子陈小汉告诉记者,虽称“争雄”,但薛马之间的竞争绝无掺杂恶意,实际上“他们私下是很要好的”。而由薛觉先首创的粤剧电影,更是“争雄”这一粤剧大变革时代产生的一朵艺术奇葩。在中国以传统戏曲方式拍摄的电影,以粤剧电影为最多。据现有资料统计,数量在1000部左右。
1933年,是中国有声电影的诞生之年。就在这一年的10月,根据薛觉先演出的同名粤剧改编的粤剧电影《白金龙》首映,正式宣告了粤剧电影的诞生。《白金龙》由薛觉先、唐雪卿主演,是在香港公映的第一部完整的粤语有声片。凭借薛觉先的号召力,该片横扫广东、香港和东南亚地区票房,仅在香港的一个月映期中,观影人数就超过10万。赚得盘满钵满的天一公司当即决定南下香港开设分厂。
《白金龙》掀起了粤剧电影的拍摄热潮。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罗品超等大批粤剧艺人“触电”,薛觉先的《俏郎君》、《姑缘嫂劫》,马师曾的《野花香》、《斗气姑爷》等代表剧目都被搬上银幕。“争雄”从戏院舞台扩展到了电影大屏幕。凭借粤剧名伶的知名度,加上远低于剧场演出的票价,吸引了大量观众走入电影院。一方面实现了电影和舞台的双赢,一方面也在来势汹汹的美国电影冲击中,为粤剧争得了大量宝贵的观众资源。
取消“师约制”给演员人身自由
1926年,薛觉先因为避黑帮勒索,暂离舞台,在上海开办了“非非影片公司。这段时间,他经常到剧场看京剧、昆剧、越剧、沪剧、滑稽戏的演出,还到游乐场欣赏说书、大鼓、凤阳花鼓的表演,学会许多江南民间小调,并结识了海派剧名演员周信芳和高雪樵、王虎臣等人。他向周信芳学习其唱做表演,向高、王二人学习北派武功,还以票友身份向其他京剧艺人学习文戏的表演艺术、京剧的武功把子和锣鼓点。此外,他还学会骑马、驾车、跳舞、弹钢琴和打猎、钓鱼、划艇等。
薛觉先任班主的“觉先声”剧团1929年在广州成立。之所以取名“觉先声”,一是隐含该剧团由薛觉先领衔担纲,主持一切班政及艺术活动;二是公示“技通南北,学贯中西”,在舞台艺术革新上“先声夺人”的决心,它也成为了粤剧由传统戏班向现代剧团转变的代表之一。在剧团中,他致力粤剧改革,首先从制度入手,明确取消“师约制”,打破“红船”陋规,给演员以充分的人身自由,并在演出时,制止小贩叫卖,严禁人员随意出入,以保证良好的秩序;净化舞台,杜绝“爆肚”、“吞生蛇”、“饮汤”、“换垫”等现象,要求排演忠于台本,唱做念打不得更动;他在“五架头”中式乐器中,加进了小提琴、吐林必、萨克斯风、吉他等西洋乐器及京剧锣鼓;请来袁小田教授北派功夫,自此粤剧融合了京剧的武功,开创了北派的开打场面。
“一条龙顶住九江水”
这期间,薛觉先借鉴京剧的婉转和谐,吸收江浙剧小曲和时代流行曲的轻快流畅,创造出一种字正腔圆,韵味浓郁,善于表达情意的“薛腔”;同时由于新剧迭出,人物众多,往往是剧中哪个人物重要,他就去饰演哪个人物,亦男亦女,有正有邪,文武不挡,悲喜皆能,被同行和观众盛赞为“一条龙顶住九江水”,“万能老倌”大名自此不胫而走。
弟子、“虾腔”创始人罗家宝回忆,薛觉先对每一个表演环节的细腻处理是精益求精,“1955年春节,剧团上演我们粤剧的传统戏《红楼梦》其中一幕《宝玉怨婚》,我去请教五叔,他不厌其烦地连身段带唱腔一遍一遍指导我。我记得内中有一句‘河调慢板’唱词是‘行不安,坐不宁,心迷意乱’。他有一个动作十分优美,唱道‘坐不宁’时用一个坐的姿势,双手的水袖搭在膝上跟着身体摇两摇,姿势十分好看。”
思考
“爱国大师”
深受“落水”之苦
在记者的采访中,“爱国”是不少人谈起薛觉先时必用的词汇。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时,他就以作梅之名或“佛岸少年”笔名撰文向报纸投稿,抒发爱国情怀。又曾积极参加游行、集会演讲和散发传单,因此被港英警察拘捕数天。“九·一八”事件发生后,他立即用白布书写了“当娱乐中勿忘沈案耻辱”九个大字,旁署“薛觉先敬告”,挂在舞台前沿,以警醒观众。同时以本人名义致电慰问马占山将军,并编演新剧《马将军》,在演出中多次加插讲演,发动观众捐款援马。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日军驻军报导部的文化特务禾久田到他在香港的居所“觉庐”拜访,从此薛觉先的行动便受到监视。次年春节后,被迫登台演出三个月。不久,他通过贿赂领得渡航证,带剧团到澳门演出,七八月间,他到广州湾(今湛江)演出,随即在报上刊登《脱离敌寇羁绊返国服务的启事》,声明“前受日寇束缚滞留香港,现脱离虎口,将全力为国家服务。”禾久田闻言亲自率领十多名枪手从香港赶来,正在赤坎演出的薛觉先不得不连夜走过寸金桥,避入广西大后方。随后他继续以“觉先声”名义在广西玉林、梧州、贵县、桂林、柳州等地演出,将所得除伙食费外,全部捐作抗战费用。其后的几年间,“觉先声”在广西、云南各地颠沛流离,其间还经历了散班的打击。但抗日战争胜利后,薛觉先又携团员从南宁、肇庆、佛山一路演回广州。
但在香港沦陷期间他的登台经历,让很多人无法释怀,有人公开讥讽他是“落水伶人”,他的精神受到极大打击。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因病寓居香港。1954年返回广州进入广州粤剧工作团,担任艺委会主任,后来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直至病逝。
经典唱词
《胡不归》
情惘怅、意凄凉,枕冷鸳鸯怜锦帐,巫云锁断翡翠衾寒。
燕不双,心愁怆,偷渡银河来探望,强违慈命倍惊惶,为问玉人病状。
《萝访艳》
懒步恹恹,情怀历乱,吴关路远,回首凄然。
我报国未能挥利剑,乞谋帷薄亦堪怜。
养花天,勤访艳,多情燕,绕人前,呢喃似向人指点,萝村是美人村。
《前程万里》
百感苍茫,愁对月斜云汉。
莫道江山情重,应悲国土沦亡。
谁识此方寸丹心,却有凄凉境况。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上一篇:黔剧《大学生村官》入选全国展演
下一篇:粤剧最早现身巴黎在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