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二黄腔宜黄戏一唱三叹三百年

 

在这方狭小而又广阔的舞台上,宜黄戏演绎着天下传奇。

 

扮的是戏中人,道的是人间情。宜黄戏这一古老艺术的活化石,就是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承。

 

有了斥巨资建设的剧院,从前的“草台班”登上了灯火辉煌的舞台。

  说起京剧,就不能不说宜黄腔。有300多年历史的“宜黄腔”,被誉为京剧二黄腔“始祖”,是我省的大型古典剧种之一,也是研究我国戏曲演变轨迹的标本。

 据史载,宜黄腔前身为“海盐腔”。明嘉靖末年,戏曲大师汤显祖来到宜黄,“亲掐檀板教小伶”、“自踏新词习歌舞”,极力扶植宜黄戏,宜黄腔从此进入鼎盛时期。当时,“食其技者殆千余人”,宜黄也由此而成为当时赣东一带戏曲活动的中心,被誉为“戏乡”。后来,宜黄腔经玉山传至安徽安庆,由徽剧名艺人传唱,并于乾隆末年唱红京城。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就是由宜黄班艺人初演而轰动大江南北。

 建国初期,宜黄戏剧团作为专业剧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而在山乡田野,农民剧团亦是蓬蓬勃勃。但十年的文革几乎将宜黄戏连根拔起,历经数百年的宜黄戏进入了历史中最困难的时期。此后,宜黄戏开始没落,各地的剧团渐次瓦解。时至今日,仅剩下新丰乡桥坑村的农民宜黄戏业余剧团在困境中坚守。

 成立于1977年的新丰乡桥坑村的农民宜黄戏业余剧团,有剧团班主、演员、乐手20余人,全由当地农民担任。每年秋后农闲、春节前后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剧团都在各个村庄巡回演出,足迹遍及周边县区和福建等地。他们既唱古装戏,也演现代戏,既唱宜黄腔,也唱采茶戏。正是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业余演员,在宜黄戏最为衰弱的时候,守护着她的一脉香火。

 为拯救、保护、传承这一古老剧种,近年来,当地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宜黄戏的挖掘和保护。2006年起,该县向社会各界广征宜黄戏剧目、曲目、乐器等相关资料,目前已整理出70多部剧本;每年划拨2万元,用于添置宜黄戏演出所需的道具服装及演出器乐;在县实验小学开办宜黄戏表演班,每年培训学生近百人;斥巨资建剧院,为宜黄戏提供演出场所。

 尽管如此,宜黄戏仍面临着一个残酷的现实:舞台下,观众越来越少;舞台上,演员青黄不接。老艺人林爱云告诉记者,随着文娱形式的多样化,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会唱宜黄腔的老艺人一天天老去,很多演员都离开了宜黄戏舞台,有时甚至找不到搭戏的人。现在愿意学戏的孩子不多,宜黄戏表演班每年培训了不少学生,可孩子们一旦升入初中,家长就不愿意让他们继续学戏。”宜黄戏面临的困境,让这位老艺人心急如焚。在他看来,困难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整个社会会重新认识到宜黄戏的价值。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