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戏曲的春天来了

   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政策》共分九大部分21条,全面部署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振兴我国戏曲艺术,对“文化立市”的深圳来说,可以说是一场及时雨。

  《政策》提出戏曲传承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要措施,明确了戏曲发展壮大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戏曲的重视。《政策》的出台,对广大戏曲工作者来说,真是春风拂面,拍手称快,看到了戏曲振兴的希望。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市委市政府把“文化立市”提到战略高度,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戏曲艺术,为戏曲的传承发展提供政策保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市委宣传部和市文体旅游局,强化责任意识,推动专业院团的改制和发展,激活了戏曲艺术的生命力。

  深圳粤剧团是深圳的地方剧团,一个“粤”字体现了本土文化的特色。深圳把国粹京剧列为重点对象,政策放宽,资金支持。在政府采购中向粤剧、京剧倾斜。深圳本来没有京剧,在“文化多元化”的政策指引下,京剧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几乎各街道、社区都有业余的京剧队。从政府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加大向戏曲文化购买的力度,戏曲不再羞羞答答,而是大胆走出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但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移民城市的文化是多元化文化,文化的多元化也包括戏曲文化的多元化,这是移民城市的特点。文化是流动的,随着移民的迁徙,一些外来的地方戏曲开始在深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些外来戏曲,我称为“移民戏曲”。

  近年来,豫剧、潮汕戏曲和潮州大锣鼓、秦腔、越剧、黄梅戏等移民戏曲异军突起,对深圳来说是一件大好事。有学者认为,移民文化是最具有活力的文化,对深圳来说有特殊的意义。在世界上纽约文化、上海文化、深圳文化,它主要的特色都是移民文化,对一个城市来说越来越成为这个地方发展的原动力。在移民中,不同地域的人口味不同,听惯了家乡戏,就怀念老家曲,就是要求移民城市要大力发展“移民口味”的戏曲文化。“移民戏曲”的引入,使新老移民产生认同感。移民城市怎样留住移民?笔者认为,一靠经济,二靠文化,靠经济留“人”,靠文化留“心”。

  对于振兴深圳戏曲,笔者有几点建议:

  首先,应以贯彻《政策》为契机,把思想统一到振兴戏曲上来。把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树起来,把规划拿出来,把成果亮出来。

  其次,应该建立和强化专业戏曲院团。建议深圳成立一个粤剧院,属下设深圳市粤剧一团、二团,并成立创作研究专业团队。深圳粤剧院既是研究机构,又是演出团体,出人、出戏、出效益。最好能建立深圳戏曲学校,从娃娃抓起培养出深圳的戏曲人才、戏曲专家。组建一个深圳市专业京剧团也是扶持“移民戏曲”的好方法。京剧是国粹,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应该传承保护、创新发展。深圳民办京剧团、京剧社数量多,分布广,人才济济,有建专业团队的基础。

  另外,不少深圳戏曲团队坚持为百姓送戏,对活跃深圳的文化生活发挥了一定作用。一些人对他们不屑一顾,说他们是“公园水平”,只能自娱自乐。前几年,购买戏曲节目,只向粤剧、京剧开门,移民戏曲靠边站。这两年有改进,标出了“京剧等戏曲”、“ 粤剧等戏曲”,算是为移民戏曲开门了。建议再把门开大些,列入政府购买项目,让他们看到希望。

  过去,这些移民戏曲团队有的是自己出钱购买乐器和服装道具,演出补给很低,如公园文化节,演员、乐队几十人演一场,劳务费多者3000元,少者1500元,存在多演多赔现象。为什么一些高水平的社团不投这个标,就是因为钱少。移民社团当惯了文化义工,但这个赔钱的演出市场却是钱少观众多,如皇岗公园,每场上千人。

  地方戏曲是我们民族传承下来的最精粹的文化创造,是和人民大众最贴近的艺术方式。戏曲不能走孤芳自赏之路,出效益也不能仅走高标价之路,把更多老百姓挡在剧场之外,成为小群体的高雅艺术。一个城市没有高雅艺术不行,但是也不能忘记雅俗共赏。笔者建议,在市中心莲花山公园建一个“百姓大戏台”,地方戏多剧种轮流上演,演出时间为周六、周日、节假日,像当年“大家乐舞台”那样,戏迷观众也可以上台与演员互动,让那些从不进大剧院、大剧场的成千上万的老百姓过个戏瘾。

  福田区梨园艺术团以荔枝公园为阵地,创办“百姓戏苑”,以戏会友,以剧助人,接地气,惠民生。观众中有青年人,有老大爷、老太太,也有坐轮椅的残疾人。观众反映这是“文化惠民直通车”,点燃了移民百姓的文化热情。2014年福田区经过评委评审,把“百姓戏苑”评为全区“优秀服务项目”。“百姓戏苑”为什么能获奖?就是因为近民、亲民、惠民、乐民。

  《政策》是方向,落实是动力。事在人为,人在人领。深圳戏曲的春天来了。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