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
“生旦净末丑,人生舞台尽风流。半是春色半是秋,且看谁人立潮头。”11月3日,在北京繁星戏剧村小剧场内,斑驳的画框斜置在舞台中央,生、旦、净、末、丑5位戏曲人物悉数登场,在小小的空间内用戏曲的方式演绎了一段极具现代意蕴的寓言故事。作为第五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的参演剧目,由上海杨浦区文联出品的淮剧《画的画》一经亮相,便以艺术的新思维、新手法吸引了观众目光。这也契合了本届艺术节“融”的主题,强调了小剧场戏曲的包容与开放、跨界与升级,为广大戏曲从业者、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鉴赏的专业平台。
在该剧的作品研讨会上,中国评论家协会主席、评论家仲呈祥说:“这个戏完全是审美化的结构。五个行当齐全了,包括鼓手在内6位演员把一台戏演下来,讲了一个可以说是虚构出来,但不乏历史感、历史真实性的带有启迪意义的故事。这部作品的出现,预示着我们坚持戏曲的创新发展,去创造戏曲的新繁荣,首要重视的就是戏曲艺术的优秀历史传统。如果连戏曲本体都丢了,寓言体、形式感再强都站不住。同时,一部戏能够产生精神共鸣离不开思想性。这部剧名叫《画的画》。第一层‘画’是皇帝要找《逐鹿中原》的画。第二层‘画’是因这个画的众生相,又是一幅人生百态相。这两幅画融合起来成为艺术家给我们创造的意境画,就是一种人生意境。”
也有专家表示,现在很多戏曲作品,不管大剧场戏剧还是小剧场戏剧,不管大剧团小剧团,多是人物单薄靠演员唱腔撑起一部戏,而这部作品浑身都是戏。这种关注现实精神的戏剧,在小剧场戏曲里特别稀缺。因为很多改编自各种传奇故事的传统剧目,都是为了改编而改编,为了小剧场而小剧场。《画的画》虽是讽刺,但也是警世和醒世,最终目的是让我们反省自身。而我们中国戏曲传统就是高台教化,引导观众反省,从善如流。
除了内容创新和贴近现实,这部剧在形式上的巧妙融合也给人以启示。实际上,小剧场概念从西方引进以后,首先是在话剧领域铺展较广泛,尝试从心理层面建立观众和表演者的沟通,以情感碰撞为特色,从而探索戏曲融合之路。
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小菊觉得,“从2000年开始第一场小剧场京剧出现至今,《画的画》是非常难得的原创作品。从之前的《马前泼水》《崔氏与朱买臣》,到中国戏曲学院改编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北京小剧场戏更多的是改编传统剧目。上海更多是改编西方戏剧。像这个戏创作这么好的太少,这种原创精神特别值得肯定。就小剧场戏曲来说,很多主创人员都有一种意识,认为小剧场戏曲就是人要少、行当要少、角色也要少,但是《画的画》每个行当都有自己角色,都有自己性格历史、性格和故事,每个人都很丰富,这也非常难得。”
“我们的戏曲要发展,当然需要那些大戏,但是更需要这种小戏。这个戏好就好在是在很小的剧场,气氛很活跃、观众很有共鸣。对于戏曲艺术走进观众,特别是走进不熟悉淮剧的青年观众,无疑是跨出有效的一步。”仲呈祥说。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