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参演的八部作品或在文本理念、或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和发展,瓯剧《伤抉》即采用了镜像、倒叙、闪回等叙事结构和各种创新手法。
由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与本报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于上周落幕,来自全国七个剧种的八部作品先后上演。相比于往年在多个剧场零散上演的模式,今年戏曲节正式落户长江剧场。这个95岁的老牌剧院今年重新开门迎客,成为专为戏曲人探索创新的“实验场”。
当最具有先锋气质的小剧场戏曲遇见长江剧场一红一黑两个“戏匣子”,碰撞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艺术火花的同时,同样也在“演艺大世界——人民广场剧场群”这样一个演艺活力区的核心地带,聚拢了人气,打出了影响力。
自2015年12月首届小剧场戏曲节举办起,四年来先后有35台小剧场戏曲作品。在上周举办的专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这些作品涵盖全国各个剧种,题材风格丰富、形式格局多样。一批青年主创与稀有剧种被推出,并被沪上观众所接受,甚至由此打开全国市场。小剧场戏曲节无疑成为传统戏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平台。
昆曲《长安雪》呈现了小剧场、年轻人在新题材中所要表达的新内涵,特别是新的人生感悟和情感唏嘘。
在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谷好好看来,与第一年在忐忑中摸索的状态不同,如今小剧场戏曲节正逐步形成“三个接轨”:作品内涵的丰富性与时代接轨;观演模式的创新性与当下审美接轨;演出影响力的拓展与国际接轨。据她介绍,今年办节期间,香港西九戏曲中心以及韩国戏剧协会、金川家庭戏曲节的相关负责人专程来沪看戏。未来,上海小剧场戏曲节有望走出去,在香港办节。
■从对小剧场戏曲概念的探索,回到关注舞台作品的创新实践中
小剧场戏曲从无到有,曾经历多方探讨——何为小剧场戏曲?不管是物理空间,还是对文本探索创新程度,乃至与当下大戏创作相区隔的角度,都可以作出诸多定义。经历四届小剧场戏曲节,业界讨论焦点已从“什么样的作品是小剧场戏曲”,转而变为“小剧场戏曲能为戏曲、为当下观众带来什么”。
梨园戏《陈仲子》在没有特别多外部冲突的情况下,以一种递进式的表达,给出了一种哲人式的追问。
“小剧场戏曲节每一届都在寻找一个新的亮点”,上海剧协秘书长沈伟民感慨,“不仅每年有新的剧种参与,而且今年新朋友黄梅戏、瓯剧均把剧种的首部小剧场戏曲作品放在这一平台亮相。”在他看来,在这一平台,展演剧目的探索性和实验性的意味,每年都能有新的演绎、新的展示、新的体验和新的人群。比如今年黄梅戏《玉天仙》和京淮合演《乌盆记》,都是对传统戏曲的常演剧目进行全新演绎和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