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
汉剧,中国戏曲剧种。俗称“二黄”,又有“楚剧”、“汉调”两种叫法。它为湖北主要的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境地内长江、汉水流域以及河南、湖南、陕西、四川部分地区。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发展成为襄河、荆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俗称路子。清末民初,成立了专科班,培养出余洪元、吴天保、董瑶玠等一批名角,汉剧随之兴盛。抗日战争爆发后,汉剧艺人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成立了汉剧流动演出队。1962年建立了武汉汉剧院,主要演员有陈伯华等。
汉剧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兼有歌腔、昆曲、杂腔、小调等曲调。高亢激越,爽朗流畅。在汉剧中,锣鼓地位不可或缺。它打法多样,分为大打、小打和串打。其中,串打配以马锣,节奏感强,气氛强烈。脚色行当分为十大行:一生、二旦、三净、四末、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末脚以雍容的表演和醇厚深沉的唱腔取胜;旦行唱腔绚丽多彩,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汉剧传统剧目有660余个,多是历史演义故事和民间传说,如《英雄志》、《祭风台》、《李密降唐》等,以《宇宙锋》等剧的演出最为人称赏。汉剧还有很多杂腔小调和丰富的曲牌。专唱曲牌的剧目有《大赐福》、《草场会》、《五才子》等。
简要描述
湖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皮簧腔系主要剧种。早期称"楚腔"、"楚调",以后又称"汉调"、"汉戏",俗称"二簧"。在鄂北有"一清二簧三越调"的谚语;而在鄂东又有"一清二弹"之说,称汉剧为"乱弹"或"弹戏"。文献记载中曾有"湖广调"、"黄腔"、"皮簧"等称谓。辛亥革命前仍称"汉调",从民国初年起开始改称"汉剧"。其主要声腔为西皮、二簧,在地方剧种中开创皮、簧合奏之先河,从而形成皮簧声腔系统。汉剧流行于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和汉水流域及其邻近的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的部分地区。
(本站编辑 刀马旦)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辰河高腔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