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玉茹自述:我和曹禺为何如此相爱
李玉茹自述:我和曹禺为何如此相爱 我初识曹禺,是在1947年春天。他当时正在构思一部以女演员为主角的剧本,常找我谈心,他的呆气让我觉得他是个可信赖的朋友,他细致的感情又使他像个兄长与老师。我了解他被婚姻困扰着,很同情他的两难处境。 曹禺来看我,一个穷读书人,并
-
我看东风剧团《大祭桩》
9月5号,东风剧团在工人文化宫惠民演出豫剧经典剧目《大祭桩》,由桑派再传弟子、苗文华的徒弟、赵贞玉老师的儿媳李焕主演。 提起来《大祭桩》这出戏,是常香玉大师的代表作,其中的唱腔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大祭桩》可以说是目前 豫剧 舞台上演出最多的剧目之一,很多很
-
-
人民日报:348个戏曲剧种江苏昆山轮番展演
水袖翻飞,唱腔委婉曲折,声光电的立体配合,让观众沉醉其中。11月27日,陕西省富平县阿宫腔剧团在江苏昆山上演了一出《王魁负义》。 这个有着24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之所以能登上江南水乡的舞台,得益于中国首届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简称百戏盛典)的举行。百戏盛典由文
-
清初戏曲创作的三大流派是哪些,各自有何创作风格?
作者:赵培文,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清初戏曲创作的三大流派分别指的是文人派、形式派、苏州派,其创作大抵都是受到了昆曲的影响。昆曲作为中国最为中国较早的戏曲之一,发源地为苏州一带,而进入明代以后,昆曲的传播势头越发迅猛,在清初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在此基础上
-
中国经典——一个风物作者的内心独白
什么是中国经典?这就是中国经典。它们曾经沧海,曾亲历绝代风华,现在它们是中国经典,日益作为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漫漫渗透血肉,作为胎记鲜明的中国符号走进生活的每个角落。 正在琢磨每周一期的《燕赵风物》,《新文艺周刊》的编辑打电话来,告诉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
-
-
听赵志刚吴熙《峨眉山月歌》
一个偶然。在一次会议的间隙,我正要起身离座到场外休息,忽然,如一阵爽人的清风,一曲美妙的歌声在大厅里悠悠地回旋。我再也挪动不了身子,轻轻地坐下来,静静地听。这是一曲男女声二重唱,歌词是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我一遍又一遍地听着,完全沉醉其间。 当我知
-
戏曲改编需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戏曲改编是戏曲创作的一种方式、一种补充,是戏曲传承和发展的一条通道,凡是流传的剧目,大都是通过改编得来的。改编(修改)剧目比例大小,除了作者鉴于对戏曲本体、戏曲舞台、剧种特点和对表演的熟悉程度和理解层面以外,还要由导演通过与创演者的磨合、与时代的碰撞、与
条件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