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原戏曲的守望者——张东升
2016年10月5日,当兰州文理学院艺术中专部戏曲专业的张东升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瞬,眼前发生的一幕让他感到似曾相识。15年前,他所指导的学生杨小龙同样荣获了当年的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花称号,那一年是2001年,张东升老师39岁。 15年,两次相同的获奖
-
-
-
八旬票友施剑青和他的京剧情结
施剑青生于京剧票友之家。清末,他的外祖父陈霖创办了新市镇上的第一个京剧票友社,当时成员有三四十人;施剑青的父亲施振民接任票友社“掌门”,那时的票友社名叫“新市平剧业余研究社”(北京时称北平,故京剧称平剧);当时,施剑青还担任过这个票友社的副社长、剧务主任兼
-
何怀硕:管窥中国戏曲,及中国艺术何以“越陈越香”
在前不久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水墨锣鼓中国戏剧人物画大展上,展示了几代中国画家对戏曲人物的描绘。中国戏曲的魅力不仅吸引着画家们的心灵,还有更多对中国文化与民族心灵的思考。台湾地区知名艺术评论家何怀硕先生近日表达了他对中国戏曲的领悟:中国戏曲突显中国表演艺
-
文本与社群:戏曲文学研究新范式
明清是中国戏曲发展的繁盛期,万历至崇祯年间,传奇创作进入了高潮期和繁荣期。晚明出现了汤显祖、沈璟、徐复祚、凌濛初、阮大铖、袁于令、吴炳、范文若、孟称舜、李玉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戏曲家。就作品论,《浣纱记》《鸣凤记》《玉茗堂四梦》《石巢四种》《粲花斋五种》《
-
京剧个性化时代的开启者--王瑶卿
京剧是高度综合的艺术,她以表演为中心,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熔为一炉,与书、画、琴、棋、乐、园林异曲同工,与世态人生息息相通。京剧集中华传统艺术之大成,获得了系统质和综合美,千娇百媚,美仑美焕,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她
-
梅兰芳1935年掀起苏联京剧热(图)
“什么最能代表中国?”当外国朋友碰到这个问题时,恐怕很多人会想起中国的国粹京剧。而在京剧这门高雅、华美的艺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已故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功不可没。尤其在1935年,梅兰芳对苏联的演出访问不但征服了苏联观众,还掀起了“中国京剧热”。
-
-
“高层粉丝”迷京剧 畅谈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有一些人,虽然并不富甲天下,也不位居高官,但不仅活得丰富多彩,令人羡慕,而且具备特别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甚至就算他们成了某人的粉丝,被他们捧的角儿也会沾沾自喜,如遇知音,觉得有这样的粉丝特别有面子,也特别懂自己。虽然他们拼命谦虚自称,不过是普通的观众或读者
条件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