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曲名家单雯:戏曲这行其实挺残酷 作不来假
你不一定熟知昆曲,但你八成在剧院,或是各大晚会里见过昆曲演员单雯。面容姣好的年轻人,踏着古老的节拍,袅袅婷婷演绎着几百年前的姹紫嫣红开遍,这在快节奏的当下,无疑是清流一般的存在。单雯也因此成为了昆曲的顶级流量。新编昆曲《醉心花》巡演之前,单雯接受了扬子晚
-
戏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
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的磨洗中,历经了工业文化文明时代而迈入了当下正在走向的审美文化文明时代,自然会更受人们的珍视与厚爱。2015年,在国家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的文体中,戏剧教育就是一个特别抢镜的话题。大力加强戏曲教学,已成为审美文化文明时
-
人民日报刊刘奇葆文章:振兴戏曲艺术的几点思考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着夺目的光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征程中,大力振兴戏曲艺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大而
-
中国青年戏剧评论家“西湖论坛”昨在杭成立 一群三十多岁的戏曲
经典老戏有市场,难道就意味着戏曲只有复制和模仿大师才是正道吗?创新是一个畏途吗? 让戏曲在当代能够自我生长跟循环,让它真正的成为一个活态的生命肌理,这是需要重新构建的一个东西。 昨天上午10点,在西子湖畔,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位青年评论者,
-
文本与社群:戏曲文学研究新范式
明清是中国戏曲发展的繁盛期,万历至崇祯年间,传奇创作进入了高潮期和繁荣期。晚明出现了汤显祖、沈璟、徐复祚、凌濛初、阮大铖、袁于令、吴炳、范文若、孟称舜、李玉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戏曲家。就作品论,《浣纱记》《鸣凤记》《玉茗堂四梦》《石巢四种》《粲花斋五种》《
-
-
戏曲文化传播进入“微时代”
中国戏曲文化史绵延千年,至今仍有蓬勃的生命力,其内在原因固然可说是精神的力量,但有一点客观基础不可忽视:承接戏曲文化的载体,始终都存在,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式一直有演变。中国戏曲文化,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来就是依靠剧本、档案、戏楼、庙台、唱
-
传承戏曲须先领略戏曲之美
早在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简称《政策》),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第一次为传承发展某个艺术门类发文,可见戏曲传承发展已上升到了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人们不禁要问,在影视艺术异军突起,文学影响仍然巨大,书画作品价值攀升的中国
-
戏曲+互联网,如何行稳致远(深观察)
中国传统戏曲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直是广大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自20世纪80年代起,观众流失且年龄结构老化、影响力降低、传播方式滞后低效等问题也相继出现。今天,随着娱乐形式更加多元,以剧场演出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戏曲面临严峻考验,亟须做出突破。 在新
-
小众戏曲靠什么打动人心
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传统戏曲板块和往年一样精彩纷呈,除了上海观众一直熟悉的京、昆、越、沪、淮,一些小众的戏曲种类也在这届艺术节上颇为闪光。久未在上海露面的苏剧,来自山西晋城的上党梆子这次都带来了原创剧目。作为传统戏曲中的小众剧种,这些剧目能够来到上海献
条件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