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剧成“穷”剧 地位滑坡现状尴尬

  琼剧,是海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琼剧历史悠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与粤剧、潮剧、汉剧同称为岭南四大剧种。与国内许多剧种一样,琼剧有过辉煌时期。但是现在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存在市场萎缩、演员青黄不接、剧团经营困难、缺乏有影响的作品等众多问题。总而言之,琼剧越来越“穷”了。琼剧等中华戏剧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下去,何时才能“复兴”?

  光环耀眼 被誉为“南海红珊瑚”

  琼剧很富有地方特色,它深深地扎根在海南热土里,是众多戏曲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引人注目的艺术之花。琼剧源于江西戈阳腔,明中时经闽南、潮汕传入海南岛 ,后吸收当地民间小调而形成。琼剧从产生、发展到今天,它经历了“闽南杂剧”逐渐地方化,交错使用海南乡音,吸收民间小调,歌舞八音、道坛乐曲的不断变化。
 
 琼剧的传统剧目非常丰富,包括传统的文戏、武戏、文明戏等,先后创造出的行当有正旦、正生、贴生、贴旦、武生、武旦、丑角等,各行当都有各自的传统表演艺术和不同的脸谱不同唱腔,文武大班行当比较齐全。唱腔也非常丰富,达30多种,喜怒哀乐均能表达尽致,同一个唱腔,各个行当唱法又有所不同。它富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剧本、表演、音乐、舞台设计等,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充分反映了海南人民的艺术才能和智慧,能集中表现海南人民生活的艺术形式。
  
  琼剧是海南广大群众和琼籍华人、华侨、华裔喜闻乐见的流行艺术,它扎根民间,富有活力,深受人民的热爱。琼剧还流行于海南全省,以及广东的雷州半岛、东南亚地区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被誉为“南海红珊瑚”。   

 尴尬现状 市场主要集中在农村

 海南省戏剧家协会秘书长谢成驹告诉海南经济报记者,在琼剧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过令人激动的时刻,那就是1957年琼剧首次到北京的汇报演出。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被称为琼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琼剧名剧,如《红叶题诗》《张文秀》《搜书院》等。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琼剧名角,如郑长和、韩文华、林道修、陈华、红梅、王英蓉等。
 
 1962年,《红叶题诗》经田汉修改润色后拍摄成电影,行销海内外。但是,这已成为喜欢琼剧的戏迷们的美好回忆,琼剧的现状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目前,琼剧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农村,农民成为琼剧的主要观众。海南农民有在节日或者喜庆时“绑戏”的习惯。一个或几个村庄的农民集资请剧团到乡村演出俗称“绑戏”。由于民营剧团价格低廉,成为农民“绑戏”的首选。据了解,新年正月、二月、三月为“绑戏”的高峰期。从农历正月初四开始,戏班几乎每晚都有演出。据介绍,海南农民在过大年、以及敬神的“公期”、“婆期”最爱“绑戏”,或者在子女升学、结婚、华侨回乡等特别的喜庆日子,也要请戏班,以示隆重。因此,农村成为琼剧的大市场,农民是琼剧的主要消费者,而且民营剧团成为演出主力军。
 
  海南民间有“神养戏班”的说法,意思是说农村主要在敬神等祭祀活动时才请戏班。但是,尽管是演给“神”看,由于琼剧演出质量的不断下滑,长期以往,农民也就越来越不买账。

 圈子太小 传播存在局限

 60岁的海口老人符阿公是个琼剧迷,他告诉记者,小时候他们没有电视可看,就经常跟着爷爷奶奶一起出去看琼剧。其实那时候哪懂得看什么琼剧啊,听大人们唱半天都没把一句话唱完,小孩哪有这耐性去听,更别说去品味了。那时候只是喜欢热闹而已,哪里人多就想去哪。那时候的琼剧还算流行。经常在各村演出。几乎每个村都有一个为琼剧准备的戏台。当时看多了,感觉有很多东西还是挺鲜新的,经常缠着爷爷奶奶问这问那的。问多了后来对琼剧也有了点了解。随后得知琼剧是一种具有海南特色的戏剧,是海南人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只可惜如今的琼剧开始没落了。以前隔三岔五的就有琼剧看了,而如今,一年也没发现有几次这样的机会了。或是逢年过节在本地的电视节目上会有那么几场戏可看。平时的生活里,人们基本就遗忘了这元素。
 
 琼剧,也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有这样的戏剧。其实这也很正常,琼剧并不像京剧、黄梅戏等那样众所周之。它只在海南本地流传,这也受限于它的唱法——用海南本土方言唱的。海南人口本来就不多,再除去一些不会听海南话的少数民族。真正听得懂琼剧的人是少之又少。我想这也是琼剧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很广泛传播的原因吧。谢成驹接受海南经济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为了培养新观众,海南省琼剧文化镇大致坡镇尝试在幼儿园和小学、中学开设琼剧选修课程。此举受到部分家长的欢迎。但是,也有人认为应该让琼剧“自生自灭”,政府这样做完全没必要。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