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桥镇头二营村是个方圆数十里出了名的京剧名村。这儿50岁以上的村民个个都爱听戏、爱看戏、个个都能拉会唱,能弹会演。村民王万龄、孙朋越、王子忠还专门拜过师,学过艺,得到了张君秋、谭元寿、仇盛荣等老一辈京剧名家的真传。
为了不让国粹艺术失传,让喜好京剧的村民们互相切磋、互相提高,村民谭守祥牵头组织村里20余位京剧爱好者成立了“京剧俱乐部”,戏迷们在一起说戏、唱戏,好不热闹。村里也大力支持票友们的活动,几年来,集体共投资数十万元购买京胡、二胡、琵琶、三弦等各种京剧行当的乐器,并在村委会后建起了6排、70余家房的文化大院,鼓励俱乐部成员们交流、活动。
每周二、四、六晚上7点以后,文化院外几十米远的地方就能听到拉京胡、弹三弦、唱京戏的声音。村民告诉我们:“自从加入这个俱乐部,不仅成了十足的票友,生活也更充实,更乐呵了。现在只要锣鼓家伙一响,我连饭都做不下去就得跑出来凑个份子,唱上两嗓子。
走进李桥镇头二营村文化大院,该村京剧俱乐部的几位演员正在排练《凤还巢》,听着他们字正腔圆演唱,谁能看得出他们都是地道的本村村民。
《凤还巢》中饰二小姐、67岁的村民王万龄,只见她头戴凤冠、身着霞披,脚踏绣鞋,浓彩勾脸,楚楚动人的二小姐顷刻展现在观众眼前。老人一开口,韵味十足的京腔流淌出来。在村里,老人可是“名角儿”。据老人讲,1957年的下半年,北京京剧二团到头二营村体验生活,帮我们组建了农民京剧团。把爱唱、爱学的年轻人组织起来,艺术家亲自为我们口传心授。“那时我十六七岁,张君秋先生让我跟他学戏,半夜三点多钟就起床练功,在月亮地里看着自己的身段练。”老人回忆,因为没有剧本,都是老师用嘴串戏,要求学生一字一句跟着学。《凤还巢》、《望江亭》、《打鱼杀家》……在艺术家们的传授下,头二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京剧村,最鼎盛时期,村京剧团有百十号人,从初一到初六能不重样地演出37台大戏。那时,京剧几乎在村里普及了,几岁的孩子上学都是翻着跟头去。
虽经历史沧桑,艺术家们播下的京剧火种50年兴盛不衰。现在十里八村,都能看到头二营京剧俱乐部演出的身影,逢“二月新春”、“十月金秋”,镇里搞文艺演出,绝少不了头二营京剧俱乐部挑大梁,押轴。头二营人结合镇里的实际工作自编自演了很多剧目,还成功汇演了“廉正文化在基层”等多场政治类演出,这支俱乐部日益成为李桥镇政策宣传、节日庆祝、安民乐民的民间演出队。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