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
不要说成名称角儿,大凡在舞台上能站住脚的都得有两下子;或嗓子较好,或武功超强;或肚子里玩意儿多,是个“戏包袱”……
除了天赋之外,至关重要的有两点:一是绝活,二是细节。
许多朋友都知道厉慧良有所谓十大绝活(在网上可以查到)不再赘述。因为所谓的绝活都离不开刻苦练功和开动脑筋大胆创新。厉先生的刻苦是出了名的,以《艳阳楼》高登上马的舞姿最为著名。五十年代我和老田一块儿,多次看他这出戏,就为的是看他上马,趟马的表演。今天诸多武生演员演这出戏的上马动作,是厉先生晚年复出后的动作,不过是当年厉先生上马动作的开头儿,后面精妙绝伦的表演由于年事以高,做不来——所以失传了。否则单凭今天这样的动作,他这出戏,不会那么出名,不会令同年代的众多武生演员惊叹,自愧不如了。
作为武生演员最最重要的基本功,或称之为能力,主要在腿功上,否则只有能翻,能打,只能是个好“武行”,是个高级龙套而已。厉先生在腿上下的功夫,据他的弟弟厉慧森先生回忆,不要说外人,就是先生的兄弟们对他的刻苦与钻研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现在有不少人喜欢“言派”,其实言菊朋先生早年以老谭派自居,嗓子一定高亢激越;后来嗓子出了问题,再也唱不了鑫培老的《战太平》和“三斩一碰”了,怎么办?好在言老的高音还在,于是在行腔,韵味上冥思苦想,在音韵上展其所长,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和字尾上务求清晰让人听的明白;在行腔上务求婉转多姿,有诸多剧目是他的“专利”,其他人不敢碰,如《让徐州》,《卧龙吊孝》等。
还有程砚秋先生所创的“藕断丝连”的行腔,在唱腔用轻声的时候,那声音细若游丝,全场都闭目凝神,歪着脑袋,竖起耳朵,极其专注的品味着。此时如果有人哪怕轻轻的咳嗽一声,也会遭到前后左右人们的白眼。而先生独家剧目实在太多太多,不要说其他流派传人不敢动,就是他的入室弟子如赵荣琛、王吟秋等,也只能说是得到四五成,至多五六成而已。这里有天赋原因——程先生和言菊朋一样,是在声音发生变化,演艺生涯遭遇极大困难,甚至面临绝境的时刻,化不利为优势,那得付出多么大的艰辛,克服多么大的困难,当然他们都具有极其聪颖的头脑。
还有,要让自己的唱做让观众感到赏心悦目,必须极其努力不说,还必须认真细致的揣摩,一点一点的“摸着石头”小心翼翼的推敲,要琢磨观众的心理。人家想从自己的表演中得到什么,这就需要在诸多细节上下功夫,不能“齐不齐一把泥”,不能像老年人学太极拳,简单的比划比划,每个动作都做不到位,更不知道那劲头该从哪里发出,要收到何等效果。
裘盛戎先生的代表作《姚期》(历史上,东汉名将有“銚期”,但人们习惯写成“姚”了,我也只有从众了。)就多次进行修改,润饰。其中最大的修改就是唱腔和词句的修改。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裘先生这出戏里第一段二黄原版的第四句还是是学金少山的(有唱片可考),他觉得不够味,后来改成今天大家听到的婉转而不失浑厚的唱法儿。接下去又对词句进行了较大的修改,把后面的散板“难得尔等全忠孝”的“孝”改为“义”,“遥迢”辙变为“一七”辙,后面五句的句尾分别是“题”、“起”、“凄”、“去”、“墀”(“墀”音chí,在诗韵中,和衣、医、等字同韵)。这样一改韵味大大改观,表现在“我一家大小甚惨凄”的尾声和下句的“悲悲切切……”的衔接上,人物的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悲凉表现的淋漓尽致,让观众动容。我和老田多次听这出戏,主要是想听戏的后半部的散板。
还有,裘先生《锁五龙》的出场,他用的“手铐”的锁链是电镀的,每个环都有一寸多长,三四分宽,捧在手里一大团。“四击头”后,西皮原板的板头,鼓需要两次滚打,中间有短暂的停顿。裘先生在第一次滚打时快步出场,观众报以热烈掌声,人们称之为碰头好,这喝彩声还没有停下,裘先生把锁链随着鼓的第二次滚打把锁链向面前的斜下方跑出,旋即快速收回,刚好落在锣声里,掌声变得更加热烈。鼓佬嗒的一击,激越的琴声使观众的期盼达到极致,而那“不由得豪杰……”的高腔,使场内的气氛热烈且紧张。这一连串的做表和唱,不过一分多钟,使观众的享受,无法形容。
再有《打龙袍》里,龙套给包拯戴刑具,使用是深黄色的绸带,今天都是用双手捧着,搭在包拯的脖子上。当年裘先生设计的是,在后台要把绸带从两头向向中间卷起,到台上该用的时候,龙套把这卷好的绸带在包拯的颈后一撒手,那绸带从两边同时滚落,显得非常别致。看似小事,其实都能看出演员对艺术的重视和对美的追求。
希望现在的演员们要多多用心,仔细揣摩,不要简单的模仿,虽然没有机会见到真神,有些遗憾;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或许对自己的创造反而有好处,就看你怎么琢磨了。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上一篇:一年后再看《梅玉配》
下一篇:绝活、细节与刻苦、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