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戏曲学”的说法存在哪些问题?

   “戏剧戏曲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对戏剧戏曲理论及历史的考察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古希腊、罗马、印度及中国古代戏曲的理论与实践;现当代世界各种戏剧流派,中国的戏剧戏曲现状及走向等。随着该学科的发展和完善,诸多问题也相继出现,其中,关于名称的界定便是其中之一。

  在现有学科划分中,艺术学下面的“戏剧戏曲学”,有点不伦不类,它反映了戏曲研究的复杂性和现状的尴尬。似乎自有戏曲以来,戏曲的名称与学科问题就存在,这是由戏曲的民间特性与士大夫文人的立场决定的,当然进入20世纪尤其是当代的这种“戏剧戏曲学”尴尬更有其现实的缘和故。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各种思潮纷涌的年代,尤以西学的宣扬与传播为甚。文明戏(话剧)的传播及名称都透露出这种时代的信息。“文明”显然是针对不文明而言的,从那时起,我们民族有上千年历史的戏曲被一些人视为“旧剧”,这是这个世纪一些人对戏曲的定位和立场。20世纪注定是一个社会动荡、新与旧、现代与传统、西与中交织的时代,它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产生的冲击也是史无前例的,变革与现代成为贯通的时代主题,学术与传统蛰伏起来,许多的时尚应运而生。这同样体现在学术研究上。

  “戏曲”一词,经世纪初王国维的运用、归纳(如《戏曲考原》《宋元戏曲考》等),得到认同。王国维并未有意识得做中西比较,但无疑,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戏曲”概念的运用,是以西方 drama 为参照的结果。“戏曲”概念的厘定,强化了中国传统戏剧的民族特征、艺术特点,但也应当指出,“中国戏曲特征不断被强化,而同时我们的研究视界则呈萎化之态,视界的萎化又制约了我们对中国戏曲理论的研究只能是小理论,它的普遍性、涵盖力有限”,“当我们大讲‘戏曲’时,有助于维护、凸现戏剧的民族特点,但若干认为研究戏曲学或学戏曲者去研究话剧、西方戏剧是梳理行为,无疑就狭窄了——然这都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当然不是王国维的责任。

  当今更有甚者,“戏剧”成为话剧的专有名词,正应了喧宾夺主之说,然而戏曲界自己的责任也不可推脱。

  21世纪是一个更为理性、文化自信和视界开阔的时代,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旧有的也需要重新审视和整合,“戏剧戏曲学”的尴尬应该成为过去,否则会掣肘戏剧学的建设和发展。

  20世纪的前半叶戏曲=戏剧,后半叶似乎话剧=戏剧,所以有“戏剧戏曲学”之说和学科的设置。从艺术学学科划分和设置的角度看,艺术学下面应该是“戏剧学”,其中涵盖戏曲、戏剧、歌剧等门类,而“戏剧”一词,偏指“戏曲”。“戏剧学”的主体,主要构成是有千余年历史发展的民族戏剧——戏曲艺术。民族戏剧(狭义的)与外国戏剧、西方戏剧是相对应、并列的,当然也不排斥新兴的或者外来的戏剧品种的“拿来”和借鉴——这方面的成就就很突出,以至于快要吞没或把民族的,传统的戏剧打入到另册中。

  不惟民族戏剧——戏曲学在20世纪得以建立起现代的理论体系,戏曲的一些子系统也日渐丰富,逐渐走向成熟,这其中尤其是各地剧种的消长和研究值得我们重视。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80年代初的统计,全国有300多个剧种,20多年来尽管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发展,许多剧种已经消亡或濒临灭亡,但无疑新中国成立以来也是戏曲最受重视,保护,传承,发展和研究最有成就的时期。各地文化主管部门、戏改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们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民族戏曲艺术纳入新时代文化艺术建设发展的轨道,并占有重要的位置。

  从剧种、从戏曲表演艺术发展来看,京剧的发展最为耀眼,影响也最大,某种程度上人们论述戏曲实证之例都是京剧,包括对戏曲特征的认识、总结也主要是京剧、京剧的表演。京剧是戏曲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和剧种,也是戏曲表演艺术辉煌和成熟的标志,同时,京剧的发展也有其自身一定不移的特性和体系性——京剧学学科问题随之应运而生。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