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戏为桥,共绘文明之锦——琼剧《黄道婆》亮相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观后

  当琼剧《黄道婆》的锣鼓声在南宁戏剧周的舞台上响起,来自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观众共同见证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海南琼剧院创排的这部大戏,以“衣被天下”的黄道婆传奇人生为蓝本,不仅讲述了一位纺织匠人如何以技艺改变命运、造福苍生的故事,更在多元文化交汇的国际语境中,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力量与当代回响。

   在这样一个以“文明互鉴、艺术共融”为宗旨的戏剧盛会上,《黄道婆》的演出恰如其分地回应了文化交流的核心命题:如何让一个民族的历史人物,成为跨越国界、触动人心的共同精神符号?答案,在于剧作对文化基因的深刻挖掘与艺术转化。 剧目开场,便是黄四娘海上逃亡的惊险一幕。海浪翻腾,命运沉浮,她因不堪夫家虐待、纺车被毁而孤身跳海,几近绝境。这一极具张力的开场,不仅迅速建立起人物的生存危机,更将“纺车”这一核心意象牢牢植入观众心间。在旧时代,女性常被剥夺主体身份,而黄四娘却以“纺车”为武器,在绝境中寻找自我救赎的可能。她的过去,是“在痛苦中坚持纺车劳作”的沉默岁月;她的未来,则因这辆纺车而重新铺展。

   在南宁戏剧周的国际舞台上,这一情节引发了东盟观众的深切共鸣。许多东南亚国家同样拥有悠久的纺织传统,如泰国的丝织、印尼的蜡染、越南的奥黛工艺,皆以手工技艺承载民族记忆。黄四娘对纺车的执着,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一种普遍性的工匠精神的象征——那是对技艺的敬畏,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坚守。 

剧中,黄四娘被黎族峒主拜雅所救,并拜其为师学习织锦。这一情节,在跨文化语境中显得尤为意味深长。它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不同民族之间善意与智慧的流动。拜雅峒主作为黎族女性,与黄四娘虽语言不通、族属不同,却因“织布”这一共同语言而心灵相通。她们在经纬交织中建立起超越血缘的信任与情谊,正如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历史长河中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互通有无、互学互鉴。 

  《黄道婆》的叙事结构如一棵大树,主干是黄四娘“匠魂”的成长,枝叶则是由此衍生的情感与人物关系。这种克制而集中的叙述,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空洞,转而以日常化的视角,展现一个普通女子如何在困苦中挺立起人格的尊严。她并非一开始就怀抱“改变世界”的壮志,而是先寻找“活下去”的方向。正是这份真实,让她的“痴”——对织布技艺的痴迷——显得格外动人。 

  在戏剧周的演后谈中,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戏剧学者感慨:“我们常把伟大人物塑造成英雄,但黄四娘让我看到,真正的伟大,始于一个普通人对一件事的坚持。”这正是《黄道婆》的成功之处:它不急于将人物“神化”,而是让她在一次次失败、离别与重拾中,完成从“技”到“道”的升华。

  剧中,宋五哥的出现为黄四娘的生命注入了温暖的情感维度。他那句“你护我一程,我念你一生”,不仅是爱情的誓言,更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扶持的朴素真理。当海上风暴夺走宋五哥的生命,黄四娘的悲痛并未将她击垮,反而成为她继续前行的动力。编导以虚实结合的手法,让宋五哥的遗言“但凡四娘有所想,五哥必定有所成”在黄四娘耳边回响,化作她研制新纺车的精神支撑。这一处理,既富有诗意,又不失真实感,使人物的情感世界更加丰盈。 

  在东盟观众看来,这种“以情促志”的叙事逻辑,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谋而合。我们因历史渊源而相知,因现实合作而相守,因共同梦想而相望。正如黄四娘在失去至爱后依然坚持织布,只为让更多穷人穿上衣裳,这种由个人之爱升华为天下之仁的情怀,正是文明交流中最动人的底色。 

  《黄道婆》的匠心,不仅体现在人物塑造上,更贯穿于舞台艺术的整体呈现。剧中的黎锦纹样、椰风海韵、琼剧唱腔,皆是海南地域文化的精粹。而在南宁的舞台上,这些元素并未因地域差异而显得隔阂,反而因其独特的民族风格而备受青睐。一位柬埔寨观众在观剧后表示:“这些图案让我想起我们吴哥窟的壁画,原来我们的祖先也曾用织物讲述故事。”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结尾——《古今交融》篇章。现代都市的街头,年轻人身着融合传统黎锦元素的时装穿行于上海外滩;舞台上,黄四娘的身影与当代设计师的身影交叠出现,仿佛一场跨越八百年的对话。这一刻,戏剧周的宗旨被具象化:传统不是尘封的遗产,而是可以被重新激活、融入现代生活的活态文化。

  在东盟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今天,《黄道婆》所展现的“非遗活化”路径提供了宝贵启示。技艺的传承,不应止步于博物馆的展柜,而应走进生活、走向世界。正如黄道婆将黎族织锦技艺带回江南,推动中国棉纺织业革命,今天的我们,也应以开放心态,让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创新,在互鉴中发展。 

  此次《黄道婆》亮相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不仅是一次艺术展演,更是一次文明的“出海”。它以戏曲为舟,以故事为帆,载着中华工匠精神驶向更广阔的海域。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我们比以往更需要这样的作品——它们不张扬、不喧哗,却以沉静的力量,讲述着人类共通的情感与价值:对技艺的执着,对苦难的超越,对美的追求,对众生的悲悯。 

  当剧终谢幕,掌声从中国观众席蔓延至东盟友人的座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一部剧的认可,更是对一种文化精神的认同。黄道婆的身影虽已远去,但她织就的文明之锦,仍在时光中熠熠生辉。而《黄道婆》这部戏,正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让这份光辉在当代舞台上继续回响,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传统与现代、个体与人类命运的精神纽带。(来     源 | 文旅中国  崔振蕾)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