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90后"演绎《牡丹亭》赢全场掌声

 


     江苏教育学院“牡丹亭女孩”  

几年前,白先勇先生的一曲《青春版牡丹亭》把传统剧目《牡丹亭》和青春联系在了一起,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今年,在江苏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几个充满青春活力的“90后”女孩用自己曼妙的身段和甜美的嗓音将中国传统戏剧搬到了大学生的舞台上。

完美诠释赢得全场掌声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一阵悠扬的古筝曲曲罢,八位来自江苏教育学院的“90后” “杜丽娘”一一登台,她们温婉动人的唱腔,青春靓丽而又不失古典雅致的扮相,不禁让人眼前一亮,直呼过瘾。“这唱的是《牡丹亭》的名段《皂罗袍》,讲述的是杜丽娘游园时百转千回的心理变化,表演起来很难以驾驭。”一位专业老师给我们讲解道。

“当时台下不准坐观众,只有评委,所以超级紧张。”其中一位“杜丽娘”陈思心有余悸地说。

但是,紧张并没有影响她们的发挥。她们一唱三叹,碎步盈盈,水袖轻拂,动作一致却又各具神韵,每一个动作、神态似乎都经过了再三推敲,十分精致。

“这更像是一个梦,大家都在安静地欣赏,结束时都没反应过来,所有人都沉浸在里面,隔了几秒才有掌声。”一个带队老师这样跟我们描述道。值得一提的是负责这次《牡丹亭·皂罗袍》伴奏的“江南丝竹”乐队也是由一群来自江苏教育学院的“8090后”大学生组成的。

每个动作都要练上上千次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算没有学过戏曲我们也知道这是个“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行当,不是一招一式之间就可以忽悠得了观众的。

“刚开始学的时候就像老师说的很难学,它既不像舞蹈也不像唱歌,它的每个动作和神态都要去细细琢磨,这就是昆曲的魅力。”“杜丽娘”扮相表演者李林说。

由于昆曲对身段的要求很高,钢琴专业的她因为多年练琴,肩膀又宽又硬,很难放松,这可成了练习的一大难题。“每次忘记我都会要求老师拍打我几下,多练习几次就记住了。”李林笑着说。而主唱胥洁雯也坦白:“戏曲的腔是很难找的,跟唱歌不一样,所以刚学的时候转不过弯来。”已经处于毕业实习期的她虽然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功,但是为了在舞台上表现的完美更是挤出大量的时间来学习。“

昆曲以舞美、词美而著称,除了有一定的舞蹈基础外,想要把人物演“活”,把握人物的内在也十分重要。“就算把动作学会也难以做到传神,所以我经常看一些名家表演的视频和一些文字资料,细细琢磨,往往一个动作、神态要练习上千次。”陈思深有感触地说。

“就像京剧的‘唱、念、做、打’,走圆场、水袖等等基本功也是学习昆曲的敲门砖,只有扎实的基础才能进一步学习。”“牡丹亭女孩”的指导老师省昆剧院演员裘彩萍老师说。已经和这群女孩打成一片的裘老师经常利用空闲时间来查看她们的学习进度,是“牡丹亭女孩们”最崇拜的“旦角”。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