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 人民日报报道 8月2日,著名东方学家、梵语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季羡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在山东临清市举行。各界人士参加了纪念座谈会,并向季羡林先生纪念馆敬献了花篮。季羡林1911年8月2日出生于山东临清。
●齐世明文:炎炎夏日,纪念季羡林百年诞辰,如近赏清水风荷,心头自有一番清凉。缅怀季羡林先生的崇高风范,笔者的脑海闪过这样两个镜头
其一:2007年1月,季羡林先生在自己刚刚出版的新著《病榻杂记》中,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学界(术)泰斗”、“国宝”三项桂冠摘下来……
据称,季先生戴这三顶桂冠多达二十几年,少的也有十年,已成“既成事实”了。此时,是否名实相符,如他的专业领域并不是国学,而是东方学,云云;或者如季先生坦陈:“我自己被戴上了这一顶桂冠,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都已“无伤大雅”,尤其是置“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之际。
其二:似乎“人人皆可为大师”的时代已悄悄来临,说尽大话不打嗝、吹破牛皮不脸红成了“走红的利器”。尤其是网络小世界,更是人人自我感觉特好,你做“养生大师”,我就当“××学泰斗”……世间事似乎就这样“不讲道理”:真正大师已撒手人寰,思想趴伏在地面上的“思想者”和错字病句难除的“写家”,却因互相承认“大师”而弹冠相庆!
笔者要说,当此利欲横流、名欲亦横流之际,季羡林先生如此“石破天惊”地“廓清”辞去三顶桂冠,更显季先生之可敬、可贵与可爱。
先生是可爱的,他桃李满园不说,著作等身不说,实绩也斐然,却时常“一听照相就觳觫不安,赶快把双手藏在背后,还得勉强笑一笑哩……”
先生是可贵的,他在国外教书10年,在国内57年,在今日“大师满天下”之时,这位与辛亥革命同龄的文化老人,戴上“国学大师”之冠算甚?然而,他却在病榻上“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剧女角词)!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
先生又是可敬的,垂暮之年,仍敢于“反潮流”,决然舍弃三大桂冠,舍弃多年的荣誉,婉拒蜂拥而至的鲜花与采访镜头,此洋洋乎美德,绝大多数人都戛戛乎难矣哉!笔者开篇所言“石破天惊”,是并不为过的。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感于季羡林先生自摘桂冠,笔者以为,正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需要先生这种“廓清”精神,这种“反潮流”的气度。
其实,当下之域中,真是亟待解决“朴素”与“骄奢”的问题。何谓“骄奢”?拿报端的明星来说,唱一两首歌,就已“著名”,拍一两部剧,就已“杰出”,一些表演艺术家,往往被尊称为“著名大师”;如季先生者,甚至送上“国宝”之尊,这“骄奢”之冠,是不是戴得轻易了些?
细想想,真理是朴素的,人生是朴素的,生活也应是朴素的。这“朴素”,就是踏踏实实,不枝不蔓,不添油加醋,不浪掷虚名,辽宁人讲究的不忽悠!
在似乎“人人皆可为大师”的时代悄悄来临之时,纪念季羡林百年诞辰,想到先生的风范,后学们真是感慨良多,亦当思想多多呀……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