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
在辽沈曲艺界,圈内人都把耿瑛尊称为“耿大老爷”,所谓的“大老爷”不是官,而是他的年龄、资历、人品、威望、成就等诸多方面都够“份儿”。耿瑛曾是春风出版社的编审,更是一位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曲艺事业而且取得了出色成就的曲艺编辑家、曲艺作家、曲艺理论家、曲艺活动家。他编辑创作的作品和研究评论几乎涉及曲艺行业的所有品类,快板、快书、二人转、相声、鼓词、子弟书、评书、小品等。因为被人誉为一位全五行的曲艺专家。昨日记者拜访了这位年近八旬的名满全国的曲艺专家,耿瑛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曲海半世缘”。
小学时自编自演相声《抓特务》
耿瑛1933年出生于吉林省辉南县,奶奶是河北梆子艺人,作为戏曲艺人家的孩子,他5岁就经常上戏园子看戏,听曲艺:“我五六岁时,爷爷就教过我幼童诗,还常画皮影戏人头像来哄我玩,我父亲是京剧票友,叔叔会唱蹦蹦戏(二人转),这对我后来爱好戏曲、曲艺都有启蒙作用,我现在看央视的戏曲节目,只要是传统戏曲里的人物我几乎都认识。”到了8岁那年,耿瑛每天放学后都会去看京剧、评剧,还有二人转和皮影戏:“小孩嘛,总喜欢看台上花花绿绿的东西。”从小有看戏的底子,让耿瑛在学校文艺演出中初露锋芒:“那是1946年7月1日,我上小学时自编自演了一出相声《抓特务》,当时我只在电匣子(收音机)里听过相声与快板,但从来没看过相声艺人现场表演,所以写的相声和小品有些类似。”
这年冬天,国民党军队占领了辉南县城,耿瑛的一位女老师被国民党军官强娶为妻,4个月后辉南解放,耿瑛就根据这个事件自编自演了独幕话剧《解放前夕》,还受到县政府文教科的通报表扬。1947年冬,他参加了辉南县中小学联合文艺宣传队,下乡到各村为土改后的翻身农民演秧歌剧和说快板。1948年中秋,耿瑛全家迁到梅河口镇后,他常去茶社听评书和鼓书:“我在听书时发现书中有些情节不合理,散场后就不走,给说书艺人提意见,艺人说:‘想不到这个小孩说得还挺对呢。’”
泡北市场编撰多部好作品
1952年2月,耿瑛开始正式发表作品:“我在《辽东文艺报》上发表了处女作——小说《大红被》,接着又发表过一些小说、诗歌和曲艺。自此我下决心要多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作品。”1953年1月,耿瑛在北京的《说说唱唱》上发表过一篇曲艺作品,引起了辽东通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谈今的注意。那年7月耿瑛初中刚毕业时接到谈今的一封信,希望他能去出版社工作,由于耿瑛当时家境十分困难,连每月6元的伙食费都交不起,所以他没选择念高中,就背上行李独自去了出版社所在地丹东市:“20岁的我告别了父母,坐火车赶到了出版社,从一个业余作者当起了出版社的见习编辑。”
“在辽东一年,我编过小说、曲艺和民间故事各一本。”耿瑛说,1954年8月,东北人民出版社与辽东通俗文艺出版社合并为辽宁人民出版社,他来到沈阳,被分配到文艺编辑室,接手编辑《新曲艺》丛刊。当时的室主任对他说:“小耿,你要想当好曲艺编辑,必须向曲艺艺人学习。”从此,耿瑛就常上沈阳北市场各茶社去听评书、相声、二人转:“许多著名老艺人都是我的启蒙老师,那时我在班上班下‘曲艺’二字不离口,有位诗歌编辑戏称我为‘耿曲艺’,我也不在意。”正是与这些艺人的接触让耿瑛接到了艺术创作的地气,而他的作品也越来越受瞩目。1959年3月,辽宁人民出版社的文艺编辑室改为春风文艺出版社,耿瑛组织编辑了王亚平的《百鸟朝凤集》,总编评价说:王亚平的曲艺唱词比诗词还好。因此稿费是加倍付的。接着,他又几次进京组稿,连续出版了马季的《登山英雄赞》《侯宝林郭启儒表演相声选》、刘宝瑞的《单口相声集》。1964年,当时的东北局指示要重视二人转,改革二人转。当年黑吉辽三省联合编辑的《东北二人转选集》一书出版。1965年他又出版一大批现代二人转唱本。1966年初推出了《二人转》丛书,很受东北三省的二人转演员欢迎,后被采用排练上演。
被誉为辽沈曲艺“活辞典”
从艺60年的耿瑛先生在曲艺编辑岗位上工作了四十余年,编辑各类曲艺书籍500余种,其中《中国曲艺史》等书在全国获奖;在全国发表过的曲艺作品与评论文章超过千篇,代表作品有东北大鼓《白求恩》,二人转《东厢记》《宝山霞光》《包公吊孝》等,快板《科技双全》,相声《假灶王》《红楼百科》,满族单鼓《义犬救主》等;出版的论著与文集等有20多部,主要有《曲艺纵横谈》《东北大鼓漫谈》《正说东北二人转》、评书《小包公演艺》等,被誉为辽宁省曲艺的活辞典。2010年,耿瑛荣获了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中国曲艺牡丹奖是自2000年起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曲艺家协会共同举办的全国性曲艺艺术专业奖项,耿瑛是目前辽宁获得此奖项的第三人,而作为曲艺编辑、曲艺作家、理论家获此殊荣,在终生成就奖中全国只此一人。耿瑛说:“我作为一个幕后工作者能获得这个奖项十分难得。”
1992年退休之后的耿瑛至今依然笔耕不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年过古稀当顾问,铁杆曲艺志不移”。对于当下曲艺发展遇到的种种问题耿瑛表示:“曲艺这种艺术形式也要不断发展,不能一成不变,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吸取其他国家的同类艺术表演形式,如俄罗斯的滑稽表演,就和我们的相声有相似之处,表演时用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等表演道具,让演出变得更加生动,就像当年杨振华推陈出新开拓出了‘吉他相声’这种新颖的相声表演形式,虽然遭到许多业内人士的批评却得到了许多观众的好评和欢迎,让相声从最初的‘说学逗唱’,发展成‘说学逗唱弹’。我觉得相声带点乐器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本报记者 盖云飞 实习生 刘祜
名家感言:甘为他人做衣裳,作品能留下来就知足了!
本期 人物简介
耿瑛:著名曲艺理论家、编辑、作家。1933年出生于吉林省辉南县,从小爱好民间文艺,中学时代就在报刊上发表过小说、诗歌、曲艺作品。1953年至1993年,从事曲艺编辑工作。编辑过500多部图书,发表过曲艺作品和评论上千篇,出版过20多部著作,其中有《曲艺纵横谈》《东北大鼓漫谈》《正说东北二人转》《辽宁曲艺史》等。曾任中国通俗文学会学术委员、辽宁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春风文艺出版社编审。从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曲艺60年突出贡献曲艺家”。2010年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生成就奖”。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上一篇:为了农民的欢笑
下一篇:以文学的形式 活化传统文化